豆腐瑶的基本介绍当你走进宜州,无论去到什么乡什么村,特别是到离得远远的圩市的峒场人家作客,热情好客的山里壮家人,都会有粥有酒招待你。在满桌丰盛的菜肴中,还有一只大品碗装的“糊糊”,淡黄色的糊里,碧绿的菜叶上凝结着一朵朵、一串串“恋枝不舍的桂...

豆腐瑶的基本介绍
当你走进宜州,无论去到什么乡什么村,特别是到离得远远的圩市的峒场人家作客,热情好客的山里壮家人,都会有粥有酒招待你。在满桌丰盛的菜肴中,还有一只大品碗装的“糊糊”,淡黄色的糊里,碧绿的菜叶上凝结着一朵朵、一串串“恋枝不舍的桂花”。这碗“糊糊”,壮家人叫它“豆腐瑶”。因为汉、壮语言的语序有别,城里人称为“瑶豆腐”,即是“瑶家人的豆腐”。
商品特征
作为壮乡里瑶壮人家古老品种的传统菜肴,因其烧钱不多,容易煮,口味鲜,营养丰富,依旧在千万瑶壮人家餐桌上吐放芳馨,备受喜爱。
历史民俗
关于“瑶豆腐”的来源,在宜州壮家人中有个古老的故事:远古时候,瑶、壮本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。后来大伙都长大成人了,树大分枝,崽大分家,兄弟两个一个走北一个走南,各自成家,繁衍了各自的子孙,才形成了两个族群。因为生息的地理环境不同,生活习惯也渐渐不同,日渐地表达思想感情、交流信息的语言也不同。壮家的先祖莫一大王深深地感到兄弟们忙于生活,天各一方,但亲骨肉的感情,不可以疏远,需要常常走往才对。于是,他带领了十多个子孙,不远千里,到现在广西和湖南交界瑶家聚居的“千家峒”去看望兄弟。瑶王一见莫一大王的到来,异常开心,兄弟久别重逢,必不可少隆重设宴招待老弟及侄子侄孙。桌上鸡鸭鱼肉自不必说,其中还有一只大海碗装夹着碧绿菜叶的淡黄“糊糊”。莫一大王一见,禁不住笑道:“瑶兄,一别几十年,真想不到你们在千家峒里拿玉米洋当菜吃。”瑶王听后,哈哈大笑起来:“我说壮老弟呀,你双眼老花了,还没有看了解是什么东西呢?”说完他用木勺舀一勺到莫一大王的碗里,和声劝道:“壮老弟,你尝尝看,是玉米洋还是什么?”莫一大王一尝,的确不是玉米洋,而是有着浓郁的黄豆原汁原味的芬芳,柔滑而又有嚼头的“糊糊”。“好!的确好!”莫一大王连连夸赞后,问道:“瑶兄,你们煮的这东西如何煮得比大家的‘洋’美味呢?”“壮老弟,这不是玉米粉捣的‘洋’,而是大家瑶山用黄豆粉做的豆腐,瑶家豆腐。”莫一大王央求兄长教他做这种瑶家豆腐,回到南方好好的传授给子孙,这也是对兄弟亲情的惦念。于是,瑶王把做“瑶豆腐”的办法传给莫一大王。他回到南方后又传给我们的子孙,并告诫子孙:往后但凡贵客上门,需要用“豆腐瑶”招待,不忘瑶兄的亲情。从此,“豆腐瑶”作为一道壮家招待客人家庭菜,一传了几千年。
做法
做“瑶豆腐”的基本材料是用碓舂出来的。经过来回几次舂筛之后,得出非常细的黄豆粉,架锅、装水、生火,一只手拿筷条慢慢运搅动,另一只手抓黄豆粉均匀地洒入锅中,不可以让豆粉在水中“结子”,越搅得均匀越好,直到沸腾,仍然继续搅动。锅里的水日渐由稀变稠,说明黄豆粉已熟八成,此时把切碎了的任何一种蔬菜的叶子加好友“糊”中,仍不停地搅动,使之混合均匀,等到菜叶熟了,加好友葱花、辣椒,少许米醋,最后放盐,再搅匀后,盖上锅盖,退火。不久,黄豆粉就会凝结在锅边和菜叶上,像一朵朵、一串串的“桂花”,即可吃。经济宽裕的人家加叶的同时,加入肉松,其味更甜滑、口味更好。